新家!新神秘研究院官方入口:探索科技与未知的官方之门貌!新希望!
雪域高原,见证奇迹;震区重生,铸就丰碑。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遭遇6.8级强震。大地颤抖,山河变色,数万同胞家园受损,这片土地瞬间满目疮痍。
从震后应急抢险的争分夺秒,到重建工地的日夜奋战;从废墟上第一顶帐篷支起,到3.25万余户重建和维修加固民房建成交付——
世界屋脊之上,一曲抗震救灾快速反应、过渡安置有条不紊、恢复重建规模空前的高歌响彻云霄。
297个日夜交替,西藏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惊人的“中国速度”再造家园,以卓越的“中国力量”铸就希望,以温暖的“中国温度”凝聚人心——
这不仅是物质空间的重建,更是精神家园的重塑;不仅是恢复重建的完成,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大爱汇流,凝聚重建磅礴力量
党的坚强领导是夺取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胜利的根本保证。
危急时刻,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决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1月9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为抗震救灾工作指明方向。李强总理作出批示,张国清副总理率国家部委有关负责同志赶赴灾区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和开展慰问工作。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有力指导下,在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下,地震灾区迅速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
令出如山,行胜于言。从抗震救灾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重建战役,在雪域高原全面打响。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等国家部委给予全力支持,深入重建一线进行指导。
援藏省市、中央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材料跨越千山万水,汇聚灾后恢复重建地区。
自治区党委、政府闻令而动,迅速成立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小组,统筹全局;日喀则市同步成立灾后恢复重建前方指挥部,下设九个专项组,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
一线攻坚过程中,日喀则市坚持扁平化指挥、高频次调度、常态化督导、点对点包保,划分17道工序,整体推进中工序衔接顺利,246个标段134家企业“白加黑、三班倒”,每个标段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实现天天有进度、日日有变化。
3月初启动建设,6月初全面开工,到10月31日重建和维修加固的民房建成并交付给受灾群众。
即将搬入新居的牧民卓玛告诉记者:“看到新房子一天天建起来,心里就踏实了。”
在萨迦县白拉村,77岁的彭琼感慨:“从帐篷到新房,只用了大半年。党和政府说话算数!”
群众当年受灾、当年入住新房,创造了雪域高原灾后恢复重建的中国速度。
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这片高天厚土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党中央的关怀如阳光普照,照亮了受灾地区每一个角落。”定日县古荣村次仁平措动情地说,“有这么好的党,这么好的国家,没有什么坎跨不过去!”

人民至上,打造优质民心工程
10月底,空气里已经有冬天的寒意。
昂仁县珠吾村群众珍拉家中,阳光透过双层玻璃,暖意融融。现代化厨房、卫生间、客厅、卧室一应俱全,崭新、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新居彰显着传承历史、融入现代、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气息。
“我住进新家已经两个多月了,各方面我都很满意。”她一边倒酥油茶,一边说,“房子不仅质量好,功能也齐全,就像城市里一样!”
重建万千事,民生第一事。让受灾群众住进安全、温暖、宜居的新家,是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开建以来,日喀则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确保了民房建设质量、进度和安全。
但这项万众瞩目的重建工程也经历诸多难题和坎坷。首当其冲,是“人口与面积”如何精准匹配?
对此,日喀则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广泛征求意见,严格抗震设计标准,突出功能性、实用化,引导群众适应“客厨卧分离”功能分区的现代居住方式。
安全与质量是民房建设的生命线,也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从图纸设计到材料进场,从基础开挖到主体施工,从装饰装修到竣工验收,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检验和监督,为了真正把重建项目建成放心工程、民心工程。
同时,聘请专业技术机构巡回检查、自治区住建厅选派8名其他地市专业人员现场监督、市县下沉包保组监督、“智慧化工地监管与服务平台”24小时在线巡查、组织村民参与监督、108名专业人员严格按照标准开展竣工验收、建立民房重建“一户一档”管理制度等举措,也最大程度确保了重建项目质量过硬、群众放心。
面对前所未有的建设难度,所有参建单位克服种种困难,加班加点,千方百计圆满完成了1032个点位建设任务。
定日县恰布村海拔高,施工人员常因缺氧头晕目眩。施工负责人加旦急在心里,多方协调把氧气瓶搬到工地,保障了施工进度。“再难,也要确保群众如期入住新房!”
57岁的定结县达那村群众拉巴告诉记者,房子不只是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是通向新生活的起点。搬进新家后,她不需要走100多米,一天来回背24趟水,也不用拉绳子开关灯。“感恩党和政府帮我们实现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梦想,我有更大的信心要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精神火炬,谱写团结奋进新篇
最是风雨见初心,危难时刻显担当。在重建一线,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启动以来,日喀则市县乡村660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建设一线,吃住在现场、蹲点在工地,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全力确保民房建设质量、进度和安全。
地震前,拉孜县仁达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机械租赁有限公司。谁曾想,这些“铁家伙”很快成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主力军”。
灾害突袭后,仁达村不少房屋受损,道路阻断。村党支部书记益西第一时间召集公司技术工,带头拆危房,清建筑垃圾。县域内运输建材之路不畅,他主动组织公司员工义务抢修。“哪里的路需要修,我们的机械设备就开到哪里!”
同样的温暖,也在萨迦县拉洛乡的重建工地上流淌。拉洛乡塔村、色瓦村、加布村地处深山。秋季,恰逢重建民房封顶关键时刻,但群众忙于秋收,施工人手骤减。得知这一情况,52岁的萨迦县政协主席、包乡干部扎西平措带头上阵,带领当地党员干部当起“义务小工”,帮助施工队搬砖、运水泥,保障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灾后重建是我们干部的一场大考。”看着一栋栋崭新的民房拔地而起,扎西平措欣慰地说,“一切为了群众温暖过冬。我们干部累点脏点,心里觉得值啊!”
从废墟上的互救,到安置点里的互助,再到重建工地上的投工投劳,感恩与奋斗,成为灾区最动人的底色。
几个月来,本地党员干部与来自祖国各地、各民族的建设者一道,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生产互帮、重建互助、文化互融、和谐共处;灾区群众通过以工代赈等形式投工投劳参与重建,共同托举起新家园。
“在参与家园重建过程中,我不仅跟着施工队汉族师傅学到了技术,还能通过干活挣钱。”定结县雪村重建项目现场,群众落桑旦增笑着说。
在萨嘎县,来自四川、甘肃等地的工匠与当地各族群众并肩奋战,相互请教、共同学习。“我们班组分工协作,配合默契,合作十分愉快。可以说,重建的每一砖每一瓦中,都凝聚着各族兄弟姐妹的汗水与智慧。”钢筋工刘师傅脸上写满自豪。
他身后的红底横幅上,“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书写美丽西藏新篇章”几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

图为定日县措果乡野江村村民往新房里搬家具(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平措次仁 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这场气壮山河的重建壮举已深深镌刻在雪域高原的发展史上。它见证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凝聚着全国人民的无私大爱,饱含着各级党员干部的辛勤汗水,承载着灾区群众的坚定信念。这场重建实践雄辩地证明:只要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
展望未来,西藏各族儿女必将把感恩之心化为奋进之力,把重建成果化为发展新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征程上,继续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